蒙馬特區很像巴黎遺世獨立的山丘小村莊,因西元三世紀巴黎第一個主教聖德尼 (Saint Denis) 被人在這個山丘上斬頭,於是此地被命名為殉道者山丘 (Mont des Martyrs),後簡化成蒙馬特 (Montmartre),這個故事還沒完,傳說聖德尼主教不喜歡葬在蒙馬特,於是夾著自己的頭顱跑到另外一個地方下葬,也就是現在聖德尼大教堂 (Basilique Saint Denis) 所在地。

 

 

後來的奧斯曼市長將許多巴黎工人趕到郊區去住,蒙馬特才因此人氣起來,1860年,蒙馬特正式劃入巴黎市,加上十九世紀以來藝術家、小酒館、夜總會、秀場等在此駐足 (房租便宜嘛),波希米亞式的藝術家糜爛生活、康康舞女和駐唱小歌女的悲歡人生,為蒙馬特山丘增添無數奇幻的顏色,成為觀光客來此憑弔的原因之一。

 

 

一次大戰後,巴黎藝術家聚集地轉移到蒙巴那斯 (Montparnasse),蒙馬特於是沈寂,變成妓女、混混、乞丐等討生活的地方。

 


卡蜜兒規劃的徒步路線:

 

地鐵站 Anvers (2線)

 

 

→ Sacré Cœur (聖心堂)

 

聖心堂所在的位置,是巴黎最高的地方,從這兒可以遠眺擁擠的巴黎市。

 

 

→ Église Saint Pierre de Montmartre (蒙馬特的聖彼德教堂)

 

巴黎最古老的教堂之一,1133年來的羅馬式風格的四根圓柱遺址和祭壇還保留在教堂內,教堂中廊已是哥德風格,門面更是十八世紀的作品。

 

 

→ Place du Tertre (小山丘廣場)

 

蒙馬特山丘最富生氣的地方,原來許多藝術家聚集的小山丘廣場,已漸漸被餐廳所取代 (哎!巴黎人也開始向錢看),原來的平價藝術家熱絡的氣息,變成招攬生意的餐廳侍者,小山丘廣場的氣氛正在轉變中。

 

 

→ Rue Lepic (Lepic 路)

 

Lepic 路是巴黎最蜿蜒曲折的路,也最風景秀麗,小路上有許多可愛的小店、小餐館,值得逛逛。

 

 

→ Moulin de la Galette (煎餅磨坊)

 

想到雷諾瓦 (Renoir) 畫的煎餅磨坊了吧!沒錯,雷諾瓦畫的就是這裡時常舉行的露天舞會。過去,蒙馬特山丘盛產葡萄,為了釀製葡萄酒,山丘上有三十多個磨坊,目前只剩下 Lepic 路上的煎餅磨坊和 Radet 磨坊 (Moulin du Radet) 了。

 

 

→ Place des Abbesses (Abbesses 廣場)

 

非常寧靜迷人的小廣場,有著 Hector Guimard (1867-1942) 設計的新藝術風格地鐵入口,1872年在巴黎設立公共飲水機 —Wallace 噴泉 (Fontaine Wallace),都可以在 Abbesses 廣場上看到,廣場旁的 Jehan Rictus 小公園 (Square Jehan Rictus) 內有一個著名的《我愛你牆》 (Mur des je t’aime),你可以看到311個文字、280個語言的「我愛你」。

 

 

→ 地鐵站 Abbesses (12線)

 

景點小貼 : 聖心堂 (Basilique du Sacré-Cœur)


聖心堂位在巴黎最高的一座小山丘—蒙馬特山丘(129公尺)上,只要在巴黎略高的地方遠眺,都能看到它白色的身影,特別是夜晚昏黃燈光的襯托下,聖心堂像個只能遠觀不能褻玩的女子。建議你有時間的話,晚上也去繞一圈,你將感受聖心堂另一種溫柔風情。

 

 

聖心堂所在的蒙馬特山丘,自從羅馬人佔領法國時,就被認為是個福地,1870年,普魯士人攻佔巴黎時,兩名法國士兵發願,一旦逐退普魯士人,就在山丘上蓋座教堂還願,法國人戰勝,聖心堂因此誕生。

 

 

巴黎人喜歡暱稱聖心堂為巨大的白色蛋白圓餅 (Meringue),據說這種從巴黎東南郊 Château Landon 來的雪白的大理石,經過雨水的沖刷,只會愈洗愈白,它那一大四小的圓頂,很像蛋糕上擠出來的鮮奶油,這是摹仿拜占庭教堂的復古風格,想想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的圓頂,是不是一樣?

 

 

教堂內部的馬賽克拼畫,也屬於拜占庭風格。聖心堂中央大圓頂,比艾菲爾鐵塔略矮一節,成為巴黎第二高建築物,右後方的鐘樓,有著全法最大的鐘,連它的鐘錘都重達850公斤。

 

mei4.jpg may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卡蜜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