瑪黑區是巴黎少數很古老的區,充滿十七世紀建的別館,如今多成為博物館或圖書館,以前猶太人逃到巴黎時,定居在這個區,所以巴黎的猶太教堂和猶太餐廳多集中在瑪黑區,後來許多年輕、具創意的設計師、畫廊經濟人在瑪黑區居住、開店 (多為男同性戀人),自然吸引許多時尚的酒館、餐廳在此駐足,因此瑪黑區也被稱為同性戀人區。
瑪黑區是巴黎少數很古老的區,充滿十七世紀建的別館,如今多成為博物館或圖書館,以前猶太人逃到巴黎時,定居在這個區,所以巴黎的猶太教堂和猶太餐廳多集中在瑪黑區,後來許多年輕、具創意的設計師、畫廊經濟人在瑪黑區居住、開店 (多為男同性戀人),自然吸引許多時尚的酒館、餐廳在此駐足,因此瑪黑區也被稱為同性戀人區。
戰後的聖傑曼區的藝文咖啡館,因為近拉丁區之便,成為沙特、西蒙德波娃等左派知識分子聚集的地方,也是法國爵士樂發跡之處,現在的風貌有些改變,許多高級時裝、藝廊、古董店進入聖傑曼區,讓這裡原來的藝文味多了一絲時尚感。
巴黎從西提島往拉丁區發展,中世紀時成為法國學術文化重鎮,巴黎最重要的中學和大學集中在此,因此被稱為學生區,1968年五月學潮,索本大學學生帶頭舞動全法國學生罷課,影響法國當代歷史深遠,女人開始要求性解放、和男人一樣上學、穿褲裝的權利、避孕藥和墮胎成為合法等。拉丁區街上充斥著書店、獨立電影院、小餐館、咖啡館,是學生常來此消費的地方。
蒙馬特區很像巴黎遺世獨立的山丘小村莊,因西元三世紀巴黎第一個主教聖德尼 (Saint Denis) 被人在這個山丘上斬頭,於是此地被命名為殉道者山丘 (Mont des Martyrs),後簡化成蒙馬特 (Montmartre),這個故事還沒完,傳說聖德尼主教不喜歡葬在蒙馬特,於是夾著自己的頭顱跑到另外一個地方下葬,也就是現在聖德尼大教堂 (Basilique Saint Denis) 所在地。
法國十九世紀畫壇的印象派,竟引發後來國際藝術界的大革命,傳統畫家窩在自己斗室裡創作的寫實風格繪畫讓位給分析、想像、甚至解構式的繪畫,這個從古典走向現代的藝術過程 (1848-1914) 發生在法國,特別是巴黎,當然啦!這些都可以在奧塞美術館清楚地看到。
Seine,原是塞爾特語,意指長而寧靜的河,現長12,780公里,有四十多個橋,在東邊94省接一支流馬因河 (La Marne)。1989年,席哈克任巴黎市長時,立誓整治塞納河成為巴黎人能下水嬉游的河流,到目前為止,這個競選宣言一直沒兌現,雖然我們還不能在這條孕育世界上最美麗的都市的河上游泳,但沿著河岸散步,不管是白天還是夜晚,你已經開始體會巴黎的浪漫。
巴黎誕生的地方,你怎麼能錯過呢?巴黎聖母院、聖小教堂、最老的橋、最早的廣場、第一座的巴黎監獄等,雖然巴黎原住民生活的遺跡在這兒已不復見,但你還是能在西提島上感受中世紀巴黎人生活的景象。